唐卡噶玛噶孜画派
2016年06月04日 访问量:653
2016年06月04日 访问量:653
藏族传统绘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众多各展风姿的风格流派和传承体系,其中目前尚存在,并最具影响力的有三个大画派:即15世纪由绘画大师曼拉邓珠嘉措创立的“勉唐”画派;山南的钦则钦莫创立的“钦则钦莫”画派;16世纪南卡扎西仁波切创立的“噶玛噶孜”画派。
发展历史:
17世纪,噶玛噶孜画派进入繁荣,以德格、昌都、玉树为中心,流行于康区一带。该画派与噶玛噶举教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以噶举派为依托,尽管有较多的民间画师参与绘画制作,但其传承基地主要集中在寺院,其中主要有:噶玛丹萨寺、德格八蚌寺、囊钦素尔芒堆齐吉寺、德格印经院,它的倡导者和发展的中流砥柱也大多为噶举派寺院的高僧大德,这些人物主导着该画派的发展方向。传统噶玛噶孜画派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承前启后,推动了噶玛噶孜画派的繁荣。
创始初期,创始人南喀扎西活佛出生于雅多,青年时期师从于老艺术家格丹夏乔巴贡却班丹大师,在其门下学习勉唐画派画技,他在绘制佛像背景的景物时,用塞乌塘画派的技法进行描绘,将勉唐派的传统与印度金铜雕塑的直接模写结合起来,并采用了大量的中原题材,引入了中原画风,形成了新的风格。继南喀扎西以后,还有两位艺术家,—位叫却吉扎西,另一位名叫噶旭噶玛扎西,合称噶赤三扎西,后又有噶玛色车和噶玛仁钦。南喀扎西的弟子弥觉多吉还在其绘画理论基础上著了《线准太阳明镜》,为噶玛噶孜画派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成熟时期,该时期与第一个时期统一称为旧噶玛噶孜画派。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的艺术人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受业于勉拉顿珠嘉措画派风格的艺术家群青珠古次仁学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遵循勉拉顿珠嘉措画派的画风,作品属于旧勉唐派风格,后期转向塞乌塘画派的风格和克什米尔的艺术风格,融合多种风格,在原噶玛噶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噶玛噶孜派新画风”。
新噶玛噶孜画派时期。新噶玛噶孜画派是由18世纪由八邦寺的高僧司徒曲吉迥乃在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画风的基础上创建起来。司徒曲吉迥乃是一位博学高僧,依靠德格土司的支持,在原八邦寺基础上进行重建,之后建成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八帮寺并留在该寺, 遂将八邦寺逐渐发展成为噶玛噶孜画派重要的传承基地,并使噶玛噶孜画派的传承中心开始从昌都地区噶玛丹萨寺逐渐转移到德格县八邦寺为中心的麦宿一带。
19世纪以后,噶玛噶孜画派进入了新的阶段,以噶玛丹增格列尼玛、司徒白马翁秋、通拉泽翁大师为代表。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出现了很多地方新支系,如德格风格、白玉风格等。尤以八邦寺的高僧的通拉泽翁大师最为著名,他才华横溢,擅长绘画、书法、医药、文学,他将门萨派画法与噶玛噶孜的风景、山水、花鸟、动物画结合起来,佛像严格按佛经规定为标准进行,风景则按噶玛噶孜风格作画,对噶玛噶孜画派在当代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艺术特点:
理念:噶玛噶孜画派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将佛教经典、教义用图像的形式来进行诠释,并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主张在自然山水中放情达性,将自然艺术化,在自然山水中达到禅修的境界,靠自然山水悟得佛理。彰显了藏族对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的展现。
构图:噶玛噶孜画派唐卡的构图形式虽沿用了藏族传统唐卡艺术常采用的形制及构图:三界构图法、五坛构图法、散点构图法、之字构图法、千佛图构图法、曼荼罗式圆形构图法。同时,又创造出了独具地域特色,变化也更为丰富,且比较活泼多样的构图形式,即非中心对称式人物布局构图、立体深远的全景式场景布局构图、人景交融的和谐生态特色的构图。突破了传统唐卡讲究对称、严谨规整的构图形式,在自由活泼的气氛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人物:噶玛噶孜画派所绘唐卡人物大小不受透视影响而与主题有关,在平面布局中强调宾主、虚实、疏密、繁简、呼应等种种构图的法则,根据内容需要扩展或压缩画面的各个空间,改变山和建筑、人和房屋的比例关系。同时重视造像度量,在“三经一疏”基础上,先后有噶玛巴第八世活佛米觉多吉所著的《线准太阳明镜》,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所著《量度注释日光》,司徒却吉迥乃著的《本生如意藤》等工巧明著述,成为该派的造像经典。
场景:噶玛噶孜画派主动将美妙的自然景色作为画面适合的衬景,而又相对具有完整性,这是受明代早期的青山绿水及重彩壁画的影响。在透视方面,印度绘画中体现出一定的焦点透视的取向,有着对空间的真实描绘目的。噶玛噶孜画派在透视上,吸收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方法,移动焦点透视,画面赋予了深远的视觉感受。
上色:噶玛噶孜绘画色彩之所以拥有迷人的魅力,得益于噶玛噶孜派画师们精湛的用笔技法以及对色彩深刻的理解,画师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多种用笔技法,主要有:点染,层层积染,渐变晕染,三重色并置装饰等。施色浓重,对比强烈,大胆使用金银色,画面效果富丽堂皇,同时又展现出一种清丽、雅致的独特视觉效果。对颜料的制作和使用手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拥有一整套特完整的颜色开采、制作和使用体系,并总结出了一整套色彩本身的变化规律。主要用白、红、黄、蓝、绿五色作基本母色,调出9大分支色、32中支色,变化出158小支色等多种色相。在应用中还有各自的调和方法和使用顺序的理论,将这些色彩置于一个纯度很高的操作层次上去进行大量的对比性运用,喜用辉煌闪烁的金银色,色彩鲜丽、工整细腻、富于浓郁装饰趣味的用色风范是其特点。
线描:噶玛噶孜派画师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继承了传统绘画线描的基本造型手法:铁线描、衣纹描、兰叶描、山石描、流水描等,以此勾勒出器物的骨架外形。还独创出了许多极其丰富的线描勾勒技法,噶玛噶孜画派唐卡绘画的线描很丰富,有的刚劲坚实有力,有的挺秀流利,有的生动活泼,有的纤细繁复,有的朴素古拙。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三种:一是铁线描;二是极其精细的高古游丝描;三是用于绘制景物富于表情变化、张驰有序的粗细线勾勒的变化线描。
普众艺术网噶玛噶孜画派精选
总之,噶玛噶孜唐卡中所流露出来的典雅清新的风貌,缓逸的田园自然风光,生活化、世俗化的自由气息。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唐卡绘画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方法。噶玛噶孜唐卡一个较为重要的突破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严肃、静穆的宗教绘画,表现出一种自由、甜淡、雅致的抒情意味。而这种自由度的发挥也不完全张扬,在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中,它找到了一个恰好的出口,在宗教与世俗这两个形态里找到了一种持平与权衡。在它抒情闲野的自然风光里隐逸着高贵的神性,平学哲理和人性理想,亦人亦神、亦真亦幻、亦虚亦实。这是画面的奇妙空灵之处,也是其成功之点,然而这一切似乎也不是人为的苦心经营,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之中。
当代噶玛噶孜画派大师——通拉泽翁
通拉泽翁,1932年——1989年,曾担任第十六世噶玛巴活佛的秘书。1940年以后,通拉泽翁在八邦寺集中精力绘制唐卡,相继完成了100多幅作品,并与青海画师索朗尼玛绘制了噶举派大师传记唐卡50幅。他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著有《藏族绘画史》、《藏医史》、《诗镜释难》、《诗著举例》、《十二天宫动物图形》、《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文法注释》、《噶玛噶举八邦圣教法轮寺史》等著作。大师一生桃李满天下,第十世班禅大师画师尼玛泽仁是其弟子之一。
当代噶玛噶孜画派大师——索朗尼玛(福德日)
索南尼玛,汉译名(福德日),近代唐卡噶玛噶孜画派大师,一九二九年生于玉树囊谦县羌堆逹瓦噶。年幼时,他在公雅寺追随僧侣佛画师曼果土丁精勤学习唐卡绘画,之后并在苏曼寺的噶望竹珠仁波切尊前长期学习绘画唐卡。后在佛教圣地赞扎宝窟闭关实修三年,负责教傅派金鬘传承图等多种图画的制作,同时在德格县唐拉寿自在唐卡画师尊前,得到许多有关轮廓图及要诀的指导。唐拉寿自在画师被第十一世泰锡杜仁波切遵奉为典范的画师。80年代后期,大师先后在苏莽寺、丹噶寺、德格大寺、结古寺完成诸多壁画及唐卡作品。受邀绘制中国藏传佛教全集长卷唐卡(藏族彩绘大观),其中噶举派部份的长卷唐卡,是由大师率领众弟子完成。第十六世噶玛巴评价:“索南尼玛佛画师所绘唐卡,即使未经开光,也有殊胜加持力”。
当代噶玛噶孜画派大师——噶玛德勒
嘎玛德勒,生于1933年,是昌都“三大唐卡画派”之一的嘎玛嘎赤画派的著名传承人。2008年,嘎玛嘎赤画派唐卡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嘎玛德勒成为自治区级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称号,2014年获得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嘎玛德勒从5岁开始学习藏文,8岁时开始学习画唐卡,老师是他的舅舅贡布多吉和他的父亲西热洛桑,舅舅主要教他《造像度量经》中最基础却又最重要的比例、尺寸,父亲则教他如何画线条和涂色。16岁时,嘎玛德勒终于出师。他的第一件独立完成的作品是为青海囊谦一座寺庙画的壁画,主题是弥勒佛的身世故事,一整面墙一共画了九个场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的第一副独立完成的唐卡作品画的是文殊菩萨。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嘎玛德勒渐渐小有名气,同年获得唐卡画家堪布学位。
本文及图片版权为普众艺术所有,若要转载,请向普众艺术申请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