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POJO83

十八罗汉

作者:乔应菊

类别:堆绣

流派:湟中堆绣

创作年代:2015-06-05

材质:布料

尺寸:90*300(cm)

装裱方式:软裱

品相:完好

浏览次数:983

客户服务:0971-808-1177

详情

这幅堆绣作品在艺术家手中,运用普通布料,通过裁剪、粘贴、熨烫等堆绣技艺,把十八罗汉塑造的鲜活、形象,各个神态各异、表情丰富,画面和谐有致,精美罕见,堪称艺术家的代表作。

内容介绍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相传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劝和鼓励下,所有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

  

作者

乔应菊 女,汉族, 1960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湟中堆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民间工艺大师,湟中县堆绣协会会长,青海省湟中县人,自幼喜爱绘画艺术,1989年参加了湟中县农民画培训班,1992年跟随艺僧智华大师学习堆绣技艺。经过十几年刻苦学习,自创汉藏结合的风格,创作出近千幅作品,畅销国内外。

2002年,在全国妇联、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中堆绣作品《大观园》获优秀才艺奖;  

2006年7月青海省文化厅、人事厅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同年,入选西宁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2007年3月青海省文化厅聘请担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8年评选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绣传承人;

2009年任湟中县堆绣协会会长;同年,参加青海省第十一次妇女代表大会;

2010年青海省文化厅、人事厅授予“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同年,入选西宁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2011年加入青海省美术家协会;

2013年6月作品《关爱下一代》荣获第十四届人口文化优秀奖;11月,《文成公主进藏图》等18幅作品在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展出;

2014年9月由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社、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报请本届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授予青海省民间工艺大师;

2015年5月在青海省手工艺术品展览会中荣获一等奖;






评论